全屏 青阳县街道地图 青阳县乡镇地图 试试看!
456地图安徽省地图池州市地图池州青阳县地图[切换城市]-→ 三维地图 网站简介:提供城市三维/卫星/电子地图、区县/街道/乡镇地图、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池州地图 辖区: 【贵池地图 | 东至地图 | 石台地图 | 青阳地图】 其他: 【查车架号】 【二手车查询】 【出险记录查询

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青阳县地图

城市概况及旅游简介

青阳县

青阳县位于安徽省南部,池州市境东南部。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南倚黄山,北枕长江。地处皖南山区东北部,九华山脉绵亘中南部。地势南高北低,南部高山峭拔,中部为丘陵,北部多平原、圩区。境内的九华山(市直辖)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地藏王菩萨的道场。

中文名称: 青阳县
外文名称: Qingyang County
行政区类别: 县级
所属地区: 安徽省池州市
下辖地区: 9个镇、4个乡
政府驻地: 蓉城镇
电话区号: 0566
邮政区码: 242800
地理位置: 安徽省南部、长江沿岸
面积: 1181平方千米。
人口: 28万人(2007年末)
方言: 江淮官话洪巢片
气候条件: 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 九华山风景区
火车站: 青阳站
车牌代码: 皖R
民系: 下江民系
行政代码: 341723

目录

基本介绍
概况
交通
资源
旅游
青阳投资
行政区划
县名由来
蓉城镇
陵阳镇
新河镇
  1. 简介
  2. 资源
  3. 基础设施
疆域变迁
历史沿革
  1. 先秦时期
  2. 秦汉时期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4. 隋唐五代时期
  5. 宋元明清时期
  6. 民国时期
  7. 新中国时期

基本介绍

  

青阳县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邮编:242800 代码:341723 区号:0566
  拼音:Qīng Yáng Xiàn 英译:Qingyang County
  青阳县[1]位于安徽省南部,池州市境东南部。总面积1181平方千米。总人口28万人(2007年末)。全县辖9个镇、4个乡:蓉城镇、木镇镇、庙前镇、陵阳镇、新河镇、丁桥镇、朱备镇、杨田镇、九华镇、乔木乡、酉华乡、杜村乡、九华乡。其中,九华镇、九华乡由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管理。县政府驻蓉城镇。
  地处皖南山区东北部,九华山脉绵亘中南部。地势南高北低,南部高山峭拔,中部为丘陵,北部多平原、圩区。有海拔千米以上高峰多座。十王峰海拔1344米,为全县最高点。青通河及支流七星河中下游沿岸为岗畈相间的河谷盆地。青通河、九华河北流入长江,南阳河、陵阳河南流入太平湖。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1℃,年降水量1500毫米。矿藏有煤、白云石、铁、锰、铜等。
  318国道东西过境,103、219省道南北延伸。青通河、七星河均可通航,童埠港可通长江。九华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九华山森林公园系国家级森林公园。九华山慧居寺菩萨、罗汉塑像,化城寺、肉身殿,陵阳乡太平山房,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概况

   青阳县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南倚黄山,北枕长江,面积1180平方公里,11个乡镇,28万人口,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佛教圣地九华山雄踞境内。
  青阳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平原与皖南山区交界处。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0°19’-30°51’与东经117°46’-118°05’之间。该县东界南陵、泾县,南连石台县、黄山市黄山区,西与贵池市毗连,北接铜陵县。县境南北长65公里,东西宽40公里,总面积1180平方公里(含九华山管理处辖区面积120.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0.84%。

交通

   青阳县交通便捷,基础设施良好,是投资的理想场所。318国道横贯东西,103省道直穿南北,童埠港水运直通长江。 国家“十五”重点项目:铜陵——九江铁路、上海——武汉沿江高速、合肥——九华山——黄山高速公路纵横全境。电力资源充足,通信设施齐全,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完善。县委、县政府正着力加快工业化、城市 化建设进程,县城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将青阳建成九华山旅游区:“交通枢纽中心、旅游接待中心、休闲服务中心、商品 集散中心、会展中心”。
  青阳县地处皖南北部,是皖南的交通枢纽中心,北接铜陵、合肥,南临太平湖、黄山,东至芜湖、马鞍山、南京等大中城市,西接安庆、九江、武汉,面积约1180平方公里(包括九华山12.6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27.64万人口。佛教圣地九华山雄踞境内西南部,历以佛教名山和旅游圣地而驰名海内外。青阳区位优越,交通便捷。318国道里程42.2公里,纵贯东西;103省道64.5公里,横穿南北;五九公路通往九华山12公里;325省道通往石台县7公里;高速公路51.3公里,贯穿南北,青阳境内设道口二处;铁路里程5.8公里,在童埠设县级火车站─青阳火车站,200人次的聚集规模;农村公路四通八达,全县实现村村油路或水泥路,所有行政村均晴雨通车。
   青阳县境内内河航道主要有青通河、七星河等。建于1972年的童埠港口年吞吐量在30万吨以上。交通运政管理已实现微机化,客货运车辆达1259台,座落在县城闹市区的青阳汽车站日可周转旅客5000人次以上,水陆运输已初具规模,可以满足各种不同的运输需求。“十一五”期间,青阳县交通事业将有更快发展。
  青阳是投资的一个好地方。为了青阳的经济发展青阳县交通局的承诺是:景点所在,道路所至,投资到哪里公路就修到哪里。青阳交通局广迎海内外宾朋来青阳,共兴青阳交通。

资源

   青阳县物产丰富,资源多品质优,是创业的风水宝地。矿产蕴藏丰富,已探明7类36种,其中方解石3亿吨,白云石4亿吨, 石灰石3亿吨,现有年开采加工生产能力已达百万吨以上。另有较高品质的石英石、花岗岩、大理石、等矿产资源待规模开采。 农业盛产蚕茧、茶叶、油料、竹木等农副产品,素有“蚕桑之地”、“鱼米之乡”的美称。青阳经济中,非金属矿采掘加工、 机械铸造、茧丝麻轻纺、服装加工、旅游产品加工、农特产绿色食品加工等工业布局板块初步形成,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旅游

   青阳县山灵水秀,遍布风景名胜,是旅游休闲的美妙乐园。气候温润宜人,奇峰怪石林立,九华十景闻名遐迩, 神仙洞幽深奇妙。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引来无数名人墨客揽胜吟唱,李白、刘禹锡、杜牧、王安石、苏辙、 滕子京、岳飞等都曾驻足于此并留下大量咏赞青阳的诗篇,现在古文化遗址120余处。近年来,青阳旅游开发方兴未艾, 景区内经林业部批准的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九子岩景区已规划建设。

青阳投资

   青阳县与时俱进,政通人和,社会稳定,民心思上,更有强烈的发展意识和迎接八面来风的壮大胸怀。 青阳正面向世界致力于发展开放型经济,良好的法制环境可以保证投资者的创业权益不受任何侵害;所奉行的“一切服务 于招商,一切服从于招商,想投资者所想,帮投资者所需,争一流效率,创一流服务,树一流形象 。对投资者高看一眼,厚爱一层”的服务理念,可以保证投资者享受到家人的温暖;所制定的优惠政策可以保证投资 者获得更多的利益回报。真诚守信,热情好客的青阳人民,已经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优异的投资环境、优厚的投资回报, 成功地迎来了日本、法国、罗马尼亚以及与国风塑业、巢东股份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青阳。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 青阳人民热切期望着更多的慧眼商家有识之士到青阳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行政区划

  青阳县辖9个镇、4个乡:蓉城镇、木镇镇、庙前镇、陵阳镇、新河镇、丁桥镇、朱备镇、杨田镇、九华镇、乔木乡、酉华乡、杜村乡、九华乡。其中,九华镇、九华乡由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管理。

县名由来

   青阳县系唐天宝元年(742年),分泾、南陵、秋浦(今贵池市)3个县地新置。县名据《元和郡县志》、《读史方舆纪要》均说以青阳县治“在青山之阳为名”。《太平寰宇记》也说唐置县,以治“在青山之阳,故号曰青阳。”是古邑,曹纶在《初刻青阳县志序》中称:“青阳,古临城邑。唐初易今名,以其在青山之阳也。”这个作为县名、城名的青山,《舆地纪胜》说“在青阳县北五里,县以此得名”。东晋在今丁桥、竹阳、木镇乡一带置定陵县,系侨置县名。

蓉城镇

  今青阳县城蓉城镇以位于青山之阳,三国时临城县治北2.5公里处的青阳邑发展起来的。唐天宝初始置青阳县时,据《旧唐书·地理志》说始治古临城,后改治青阳城,说明今城比临城旧城繁华,城址较临城故址优越。易名蓉城,据嘉靖《池州府志》说,系由诗仙李白游九华山后作《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诗中有:“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句,改青阳城为“芙蓉城”,别称“蓉城”。另外,李白又有“于此卧云松”句,又称“云松”。1952年,建蓉城镇。1963年,蓉城镇并入城关公社。1965年4月24日,恢复蓉城镇。6月,改称城关镇。1984年4月,改称蓉城镇。陵阳镇:位于九华山南麓,是设县最古老的县城。早在春秋时期开始形成聚落,后为江南名邑。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分泾县西境置陵阳县,至隋开皇九年(589年)撤销广阳,仍属泾县西境。唐武德三年(620年)复南阳县,八年撤销并入泾县,前后为县城长达7个多世纪。今遗址仍依稀可辨。今镇北香池里为汉县衙遗址。城址大体东至东冲桥(今为汽车站),西至青明山许家桥,北至沿街头,南至霞公祠及西庄。故城又称广阳城,以西晋避杜皇后讳而改易。隋改南阳城,系避杨广讳改。陵阳镇是通往徽州山区要道和物资的集散地。旧治中还有位于今县城蓉城镇东南2.5公里的临城故城,今已遗址不存。东晋侨置的定陵县治大体位于今丁桥乡境内,也无遗迹可寻。

陵阳镇

  位于九华山南麓,是设县最古老的县城。早在春秋时期开始形成聚落,后为江南名邑。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分泾县西境置陵阳县,至隋开皇九年(589年)撤销广阳,仍属泾县西境。唐武德三年(620年)复南阳县,八年撤销并入泾县,前后为县城长达7个多世纪。今遗址仍依稀可辨。今镇北香池里为汉县衙遗址。城址大体东至东冲桥(今为汽车站),西至青明山许家桥,北至沿街头,南至霞公祠及西庄。故城又称广阳城,以西晋避杜皇后讳而改易。隋改南阳城,系避杨广讳改。陵阳镇是通往徽州山区要道和物资的集散地。旧治中还有位于今县城蓉城镇东南2.5公里的临城故城,今已遗址不存。东晋侨置的定陵县治大体位于今丁桥乡境内,也无遗迹可寻。

新河镇

简介

  新河镇位于青阳县东郊,距县城6.25公里,318国道、103省道纵贯全镇东西,县内两大水系青通河、七星河在此交汇流入长江, 境内有全县唯一的水运码头——童埠港口,铜九铁路、合铜黄及沿江高速贯穿全境。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资源

  新河镇资源丰富,山水灵秀。有池州六大圩口之一的童埠圩,二类水库东山水库。矿产资源非常广博,富含金、硫铁、铅锌、煤、白云石、方解石等,拥有水面面积7.2万亩,竹木资源丰富。水产品及蚕桑、莲藕、西瓜、竹笋等无公害特色农产品产量居全县前列。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荟萃。有滕子京墓观音洞东山湖间歇泉等知名景点。

基础设施

  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资源、优越的环境、开放的理念,使新河成为投资的热土、创业的乐园。目前,全镇共有各类企业几百家。“十里岗工业园区”是全县三大工业园区之一,规划面积2000余亩,是全县新材料加工基地,已落户现有企业近20余家。工业园区二期工程500亩正在进行土地平整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之中。

疆域变迁

   青阳县古为陵阳、泾县地。三国时期,吴国新置临城县,为临城、陵阳县分领。东晋侨置定陵县,为3个县分领。隋分属泾、南陵县。唐分属泾、南陵、秋浦县,疆界已很难考清。其疆域大体定型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分泾县、南陵、秋浦3个县地置青阳县。青阳县建制后疆域主要变化有:一是唐永泰二年(766年),划出南境的六都、广阳等地入新置的石埭县(治广阳故城,已淹入太平湖)。二是1959年3月22日决定,撤销青阳县,并入贵池县。三是1961年12月15日,恢复青阳县,仍其旧域。四是1974年2月11日,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铜陵县的董店、新建公社和大通镇划归青阳县。1月18日,撤销这一决定,上述地区实际未动。建县以来疆域变迁较著的实只有唐永泰间一次。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本县发掘了王家垅、岭头、中平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说明本地区在五六千年前就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尚古时期,这里居住着古越族中的扬越部族春秋时期,在陵阳等地已形成聚落、城邑。战国以后,陵阳已是江南名邑,为楚国重镇和边邑。爱国诗祖屈原在《楚辞·九章》中数次提及陵阳地名。春秋时期,属楚国,吴越亡后,仍为楚土。

秦汉时期

  [秦朝]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国,置九江郡(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翌年平江南,地初属会稽郡(治吴,今苏州市);后属庐江郡(治番县,今江西波阳县东)泾县(治今泾县城厢镇西北2.5公里溪西岸)西境陵阳邑(今青阳县陵阳镇)。
  [西汉]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今境改属英布九江王国(都六,今六安市城北乡白沙城)庐江郡(治番县,今江西鄱阳县东)泾县(治今县城西北泾溪西岸)西部陵阳邑(仍治今陵阳镇)。高祖四年(前203年),庐江郡改属英布淮南王国(仍都六)。十一年十月庚午,庐江郡改属刘长淮南王国(改都寿春,今寿县城关镇)。文帝七年(前17年),庐江郡归汉。十二年,庐江郡改属刘喜淮南王国(仍都寿春)。十六年四月丙寅,庐江郡改属刘赐庐江王国(都番县)。景帝四年(前153年),庐江郡归汉。元狩二年(前121年)七月壬子,撤销江南庐江郡,仍为泾县(仍治今县城西北泾溪西岸)西部陵阳地改属丹阳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区)。元封二年(前109年),分泾县西境在故陵阳邑置陵阳县,今境属之,属丹阳郡。元封五年四月,丹阳郡改属扬州刺史部。
  [附 王莽新朝]
  
 居摄三年(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建立新朝,改宛陵为无宛。
  [东汉]
  
 刘玄更始三年(25年)六月己未(二十二日),刘秀建东汉,今境仍为陵阳县(仍治今陵阳镇)地,属扬州(初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丹阳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区)。永和四年(139年),陵阳县改属扬州(已改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宣城郡(仍治宛陵)建和元年(147年),陵阳县改属扬州丹阳郡(仍治宛陵)。兴平二年(195年)后,为孙策控制区,仍之。建安十六年(211年),改属孙吴扬州(治建业,今南京市)丹阳郡。黄初二年(221年),丹阳郡改治建业。后改治芜湖县新址(今芜湖市);不久,复治建业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吴国]
  魏黄初三年十月,孙权建吴国,今境为陵阳县(仍治陵阳镇)地,属扬州丹阳郡(均治建业,今南京市)。嘉禾初(约232年),丹阳郡改治宛陵侯国(仍治今宣州市区)赤乌八年(245年),析陵阳、石城县地置临城县(治今蓉城镇南2.5公里临城),属丹阳郡(仍治宛陵)。此时县境为2个县分治,大体上,今南境的陵阳、南阳、沙齐等乡及石台县东部的六都、七都、河口、七井、广阳等乡及黄山市黄山区的上苏、岭下苏等地属陵阳县;今北部的东堡、杨田、城东、朱备、新河、蓉城、庙前、九华、杜村、木镇、竹阳、丁桥、乔木、酉华、童埠、五溪等乡镇及南陵丫山、河湾乡,铜陵县董店乡等属临城县。
  [西晋]
  
 咸宁六年(280年)三月,灭吴,今境内仍为陵阳(仍治陵阳镇)、临城(仍治临城)2个县地,属扬州(治建业,今南京市)丹阳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区)。太康二年(281年),2个县改属扬州宣城郡(仍治宛陵)。三年,扬州治建业改称“建邺”。建兴元年(313年),建邺改为“建康”。
  [东晋]
  丁丑年(317年)三月,建东晋,今境仍为陵阳(仍治今陵阳镇)、临城(仍治故临城)2个县地,属扬州(治建康,今南京市)宣城郡(仍治宛陵,今宣州市区)。东晋初在古丹阳城(今当涂县丹阳镇)侨置定陵县,后在今县境与铜陵、南陵3个县交界的丁桥(古定陵乡)、竹阳、木镇乡及今南陵县丫山、河湾乡及今铜陵县部分地区侨置定陵县属襄城郡。咸和四年(329年),宣城郡改属豫州(治芜湖,今为市)。咸康四年(33年),为避杜皇后讳,改陵阳县为广阳县。兴宁初(约363年),宣城郡改治芜湖;不久还宛陵。宁康二年(374年),定陵县改属上党郡(侨治芜湖)。不久,废上党郡,定陵县改属淮南郡(侨于湖,今芜湖县王诎乡)。义熙九年(413年),淮南、宣城郡改属扬州(治建康,今南京市)。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宋代晋,今境仍为扬州(仍治建康,今南京市)淮南郡(治于湖,今芜湖县王诎乡)定陵县(仍位今丁桥乡)、宣城郡(仍治宛陵,今宣州市区)临城(仍治故临城)、广阳(仍治今陵阳镇)3个县分领。大明三年(459年)二月乙卯,改扬州为王畿。五年九月甲戌,宣城、淮南郡改属南豫州(治姑孰城,今当涂县城关镇)。六年三月乙巳,宣城郡改治姑孰城,定陵县属之。八年六月戊寅,定陵县复属淮南郡(治姑孰城),宣城郡复治宛陵。泰始二年(466年)九月,2个郡改属扬州(仍治建康)。九月壬辰,2个郡改属东豫州(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三年五月辛丑,2个郡改属扬州。五年二月丙申,2个郡改属南豫州(治宛陵)。六月壬午,2个郡复属扬州七年,2个郡改属南豫州(治历阳)。
  [南朝·齐]
  
 升明三年(479年)四月,齐代宋,今境仍属南豫州(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淮南郡(治姑孰城,今当涂县城关镇)定陵(仍位今丁桥乡一带)、宣城郡(仍治宛陵,今宣州市区)临城(仍治故临城)、广阳(仍治今陵阳镇)3个县分领。建元二年(480年)2个郡改属扬州(治建康,今南京市)。永明二年(484年),2个郡改属南豫州(治姑孰城,今当涂县城关镇)。
  [南朝·梁]
  
 萧齐中兴二年(502年)四月,萧梁代齐,今境仍为南豫州(改治宛陵,今宣州市区)淮南郡(治姑孰城,今当涂县城关镇)定陵县(仍位今丁桥乡一带)、宣城郡(仍治宛陵)临城(仍治故临城)、广阳(仍治今陵阳镇)3个县分领。天监二年(503年),南豫州改治姑孰城。普通六年(525年),临城、定陵2个县改属南豫州南陵郡(治东晋故南陵戍,今贵池市临江处)。中大通二年(530年),宣城、南陵2郡改属扬州(仍治建康今南京市)。大同二年(536年),临城县改属太原郡,属南豫州。太平二年(557年)正月,广阳县属南豫州宣城郡;临城、定陵县属南陵郡。
  [南朝·陈]
  
 太平二年十月,陈朝代梁,今境内仍为南豫州宣城郡(均治宛陵,今宣州市区)广阳县(仍治今陵阳镇)、北江州南陵郡(均治南陵,今繁昌县芦南乡故赭圻城)临城(仍治故临城)、定陵(仍位今丁桥乡一带)3个县分领。太建末,广阳县改属宣州宣城郡(均治宛陵),临城、定陵2个县仍属北江州南陵郡。

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
  
 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郡,调整州、县,今境分属宣州(治宣城,今宣州市区)泾县(仍治泾溪西岸)、南陵(仍治今繁昌县赭圻城)2个县境。十九年,分置秋浦县(治石城,今贵池市石城村),属宣州。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宣州为宣城郡(仍治宣城),属扬州刺史部。十三年,为群雄杜伏威部控制区。
  [唐朝]
  
 武德三年(620年)六月,杜伏威降唐,今境设南阳县(由广阳改,仍治陵阳镇),属宣州总管府(治宣城,今宣州市区)南徐州;不久,改为猷州(治今泾县章渡乡大岭集马家村大宁山南);南陵(仍治今繁昌县故赭圻城)、秋浦县(仍治今贵池市石城村)属池州。七年,2个州改属宣州都督府(治宣城)。八年,废猷州,废南阳县入泾县,改属宣州。贞观元年(627年),罢都督府,废池州,今县境仍分属泾、秋浦、南陵3个县,属江南道地理区宣州。长安四年(704年),南陵县迁治青阳城(今城关镇),今境仍为宣州秋浦、泾县、南陵3个县分领。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宣州改属江南西道(治洪州,今南昌市)。天宝元年(742年),分泾县、秋浦、南陵县地分置青阳县(初治故临城,后改治今蓉城镇),属江南西道宣城郡。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改宣城郡为宣州(仍治宣城)。乾元元年(758年),青阳县改属蒺州(今南京市)。上元二年(761年),青阳县改属宣州。永泰元年(765年),青阳县改属池州(治秋浦,今贵池市区)。贞元三年(78年),池州属宣歙道(治宣城)。十二年十二月乙亥,池州改属宣歙池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治宣城)。大顺二年(891年),池州所在的宣歙池道改称宁国军节度使(治宣城)。天复三年(903年),改为都团练观察使。唐末,杨行密仍恢复宁国军节镇,青阳县仍属宁国军节镇池州。
  [五代十国·吴国]
  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青阳县(仍治今蓉城镇)属吴国宁国军节度使(治宣城,今宣州市区)池州(治秋浦,今贵池市区)。顺义六年(926年),秋浦县改名贵池县。
  [五代十国·南唐]
  
 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南唐代吴国,青阳县(仍治今蓉城镇)改属南唐国江宁府(治今南京市)池州。升元二年(938年)六月甲申,池州升为康化军。

宋元明清时期

  [北宋]
  开宝八年(974年)十一月,灭南唐(自易名江南国),青阳县(仍治今蓉城镇)改属江南道池州(治贵池,今贵池市区)。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池州改属江南东路(治蒺州,今南京市)。至道三年(998年),池州改属江南路(治蒺州)。仁宗时,蒺州升为江宁府。天禧二年(1018年),池州改属江南东路(仍治江宁府)。
  [南宋]
  
 建炎元年(1127年),青阳县(仍治今蓉城镇)属江南东路(治江宁帅府,今南京市)池州(治贵池,今贵池市区)。二年,池州改属江州路(治江州,今九江市)。四年(1130年),池州改属江南路(治建康府,今南京市)建康帅府(改治池州,后还建康府)。绍兴元年(1131年),池州复属江南东路(治建康府)。
  [元朝]
  
 至元十三年(1276年),池州(仍治贵池,今贵池市区)青阳县(仍治今蓉城镇)入元,改属江淮等处行省(治扬州,后升为路,今扬州市)。十四年,升池州为路(仍治贵池)。二十一年闰五月,江淮行省迁治杭州路(今为市),改称江浙行省。二十四年,复迁扬州路。二十六年,再迁杭州路。二十八年,再次改称江浙等处行省(仍治杭州路)池州属之,并自元初直隶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治建康路,今南京市)。后池州路改属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治集庆路)。大德八年(1304年),江东建康道迁治宁国路(今宣州市区)。天历二年(1329年),建康路改集庆路。至正十六年(1356年)十一月,陈友谅部占池州。大宋龙凤三年(1357年)十月,朱元璋部常遇春取池州路,李文忠下青阳,改属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五年四月,朱部再取池州路。七年八月,改池州路为九华府;不久,改为华阳府,再改为池州府(均治贵池)。
  [明朝]
  
 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明,青阳县(仍治今蓉城镇)仍属江南行省(仍治应天府,今南京市)池州府(治贵池,今贵池市区)。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池州府直隶中书省。十三年正月,直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改属南京,后改称南直隶余仍之。
  [附 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为福王朱由崧控制区,仍之。五月,为南明朱由崧弘光政权控制区,青阳县仍属南直隶池州府。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十六日,清平江南,仍之。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青阳县(仍治今蓉城镇)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池太道(治芜湖今为市)池州府。十八年(1661年),池州府改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均治江宁)池太道康熙元年十二月甲子(1663年2月2日),池州府改属安池太道(治贵池),余仍之。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池州府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为市)安池太道(还治芜湖)。二十一年十月乙亥(1682年10月31日),池州府改属江安十府储粮道(专业道,治歙县,今徽城镇)。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癸亥(1734年1月20日),改属安徽宁池太广道(治安庆府)。十二年十月庚戌(1734年11月3日),道治迁芜湖。咸丰五年十月十三日(1855年11月2日)改安徽宁池太广道为徽宁太广道(迁治宣城,今宣州市区)改由浙江巡抚代管。十年,道治再迁祁门县(治今祁山镇)。同治三年(1864年7月1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徽宁池太广道所属皖南府州县回属安徽省。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徽宁池太广道改治芜湖。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日),池州府改属皖南道(仍治芜湖)。清代,江南、安徽省先后属两江总督(常驻江宁初名江南江西河南总督、江南江西总督、江南总督。康熙二十一年即1682年,改名两江总督,后兼南洋通商大臣)。
  [附 太平天国]
  
 太平军于咸丰三年九月十六日占领青阳县,改青阳县为“菁阳县”(仍治今蓉城镇)属太平天国(都天京,今南京市)安徽省(治安庆郡,今为市)池州郡(治桂池,今贵池市区)。同治二年(1862年)八月二十七日夜,太平军最后撤出青阳县城。

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青阳县(仍驻今蓉城镇)直属安徽省。3年月2日,青阳县改属安徽省芜湖道。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16年3月,北伐军光复青阳县。7月15日“宁汉合流”后,青阳县改属南京国民政府安徽省。次年8月,正式废道。21年4月2日,青阳县改属安徽省第八区。10月10日改属安徽省第八专区。27年4月15日,第八专区改属安徽省皖南行政公署。7月2日日机轰炸蓉城镇。9月24日,县政府迁驻城南五里(柏家)桥。10月23日,迁至牌楼中分江。11月8日,再迁朱备乡江村河西二圣庙。11月15日,第八专区由石埭县乌石垅(今黄山市黄山区乌石乡)迁驻设县南阳湾。34年8月26日,青阳县回驻蓉城镇关岳庙。11月底,撤销皖南行署。
  [中国共产党建政·抗日战争后期及解放战争后期]
  
 青阳县由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政权早期要数民国33年7月建铜青南行政办事处(县级)。9月,改为铜陵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驻今铜陵县舒家店等地),仅与设县童埠区有关。36年9月,成立泾青南县人民政府,仅辖设县宾阴(今酉华乡)、乔木、杨田、茗山天屏(今丁桥乡)等乡地。9月结束。上述地区属游击区政权。民国38年(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青阳县,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驻今蓉城镇)。23日,成立青阳县人民政府。青阳县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池州专区。

新中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青阳县仍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池州专区。1952年3月28日,青阳县改属安庆专区。1956年5月6-8日,青阳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决定,改青阳县人民政府为青阳县人民委员会。1959年3月22日,撤销青阳县,并入贵池县(仍驻今贵池市区),仍属安庆专区。实际上未执行。1961年12月15日,恢复青阳县,实际上是追认。1965年6月21日,青阳县改属安徽省池州专区。1968年4月6日,成立青阳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1月29日,青阳县改属宣城地区。1981年4月3日,青阳县革命委员会改称青阳县人民政府。1983年6月7日,青阳县改属芜湖市。1988年8月17日,属池州地区,2000年6月25日,属池州市至今未变。


 
 世界都市:
(以国际公司的“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供应,如会计、广告、金融和 法律为城市排名) )
青岛网络警察 中国互联网协会 好耶广告网络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 

110报警服务 无线互联网业自律 

同盟
为了方便下次访问,请牢记【456三维地图】网址www.map456.com,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Copyright©2011 中国三维地图网(www.map456.com)-456地图 蜀ICP备05005342号
All rights reserved